天师司马承祯自然中的道士之级别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宗师。他出生于洛州温县(今河南温县),是晋彭城王司马权之后。他的祖父司马晟曾任隋朝亲侍大都督,而父亲仁最则担任唐代朝散大夫和襄、滑二州长史。

在少年时期,司马承祯就表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学识和志向,他对外丹内丹修炼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二十一岁时,便开始学习道教,从师潘师正,并在中岳嵩山接受了潘师正的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潘师正对他器重不凡,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并授予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重要典籍。

后来,司马承祯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他自称为天台白云子,在这里继续深入研究道教秘术。他的修仙方法融合了内外丹两种修炼方式,其中特别强调“坐忘”的内丹说,即通过减少知见,以至于与道融为一体,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大境界。

当时的皇帝也注意到了他的卓越成就,大周圣历年间,则天皇帝便召请他入京,并亲自赞美其功德。在一次宴会上,当被问及如何使国家稳定的时候,他回答说:“治理国家和治理自身是一样的呵!《老子》中说:心思处于淡泊,合气置于广漠……”这些话深得睿宗青睐,但最终还是未能留住这位伟大的道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诗人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等结为了“仙宗十友”,共同探讨哲学与文学。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卢藏用劝阻司马承祯返回终南山而未果的事迹,也流传至今,被称作“终南捷径”。

最后,由玄宗亲迎入东京洛阳,并受过法箓赏赐甚多,这段历史记载显示出唐玄宗对他的敬仰,以及认为其可能得以延长寿命或增加福寿。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不仅在道教界享有极高的地位,也影响了后世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一系列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