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宗师。他出生于洛州温县(今河南温县),祖父司马晟曾任隋朝亲侍大都督,其父仁最则是唐代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司马承祯在二十一岁时入道,从潘师正学习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
他居嵩山多年,在天台山玉霄峰隐居,并构筑庐舍,取名众妙台。在那里,他修习内丹说,以“坐忘论”为主,这本书对后来的内丹先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修仙方法注重服气和养神,被认为是唐代道教转变的象征。
司马承祯因其修行成就而闻名天下,他被贞观帝召入京都洛阳,并受到皇帝赞誉。当他准备离开时,则天皇帝设宴饯行,并赠予他宝琴一张和霞帔一身。司马承祯拒绝留京师,最终返回天台山,但在京期间与许多文学家结为朋友,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他们一起讨论哲学和文学。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再次邀请司马承祯入宫,亲授法箓并赏赐丰厚。玄宗还询问关于延续世系的问题,而 司马承祯则以含糊其辞的方式回答,让人难以窥透其中奥秘。这段历史成为了一段传奇故事,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下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之后的治理中,有人认为玄宗得到了从司马承祯那里获得的智慧助力,因此有“得道者昌”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