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文化在半岛的传播与影响:从《老子道德经》到李朝时期的盛行
在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李氏王朝(1392-1910)后,人开始信奉文昌帝君。1392年,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今汉城),随即在汉阳北部镇长坊(今汉城三清祠)新建崇奉道教的昭格殿。世祖十一年(1465),昭格殿大肆扩建,升格为昭格署,成为官方机构。在昭格署的三清殿里,就供奉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的神像,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等同居一殿,受人瞻拜。
显然,文昌帝君是以道教尊神的面目出现的。他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民族,被视为文化之神、文运之星、科举司神的文昌帝君,以其智慧引领文化辐射半岛。他的传播方式多样:直接由中国输入汉文本,如《阴骘文图说》、《帝君戒士子文》等;通过传抄,如无名氏缮写或黄正元注释并序的《文昌帝君考经》;以及翻印汉文本,如张旭活字印刷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解》,兼善堂张禹相重刊的《 文昌 帝 君 戒 淫 训》等。
此外,还有译印成朝文学本和朝汉对译本,如李朝英祖十一年的《 文 昌 应 化 元 皇 大 道 真 君 说 注 生 延 嗣 妙 应 真 经》的活字本,以及阙名用汉谚对译、丹山张星淳刊印的一些书籍。此外,一些书院学宫也建造了专门用于学习和研究这些文献的地方,如定制碑刻来劝导学生修身厉行学问,不忘忠诚,不沾污世俗。
至今,在韩国的大型图书馆中仍收藏着各种关于这位“文化之神”的经典著作。这不仅反映了这些作品在当地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他们对于理解和研究韩国历史及文化的一种宝贵资源。然而,有一些版本由于未能被收入我国古籍丛书中,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它们是否来自中国,而是可能是基于这一概念而创作的人类智慧结晶。
这些珍贵文献不仅在国内流通,也有一部分流入到了日本,其中包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的几种中文版经典,以及东洋纂家所藏的一些其他版本。这一切都证明了,即便是在时间与空间相隔千里的情况下,这位被誉为“知识之源”的人物依旧能够留下深远影响,并继续激发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心灵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