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了天道规律的人在社会中行走不需要他人的认同

我曾在学校里回答老师的提问,说想成为科学家,同学们都夸赞我的志向高尚。长大后,我告诉领导我的职业目标是升职加薪,那时同事们也会赞赏我的进取心。不论小时候的梦想还是成年后的追求,都似乎成了社会公认的生活方式。如果我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小时候想当富豪,长大后却说想成为科学家,人们可能会对我嗤之以鼻。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共同的人生观呢?尽管如此,有没有,也与我何干?

战国时代的一天,我和好友惠施,一位成功人士,在濠水桥闲逛。我看着桥下游弋的小鱼,它们在清澈河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像现在一样悠闲地行走,不禁伸懒腰,感慨道:“小鱼显得如此自得其乐,是它们快乐的体现。”

惠施看到我无所作为、贫穷而不上进,便讽刺地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我回应道:“你也不是我,你怎能了解我的心思?”

惠施理直气壮地反驳:“既然你不是鱼,那当然也不懂得鱼的快乐。而且,即使你不知道魚樂,又如何能证明你的确知晓它呢?”

这就是名家的学问。

随即,我回敬他一句:“请从头开始。你开口便是在质疑‘你怎么知道’之后的问题,就是已经假定了知道了,而询问如何知道;但是我实际上是在濠水桥上的时候才明白这一点。”回答完毕。

然后,我唱着歌悠然离去,只留下惠施一个人站在风中摇摆。惠施急忙赶下来追上来,对着逃跑的身影喊道:“庄子,不要走!让我跟你解释,这只是诡辩!”

然而,我并未作出任何回应,只是继续唱着歌,让笑声伴随着脚步远去。这段故事来自《秋水》篇,其中结尾是我自己虚构的情节,用现代话来说,大概是我会说,“小惠啊,你怎样才能理解别人的快乐?就算认识到别人理解不了别人的快乐,也并不影响我们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子非鱼”,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彼此的心情和喜悦,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强求他人认同我们的选择和行动?

这就是庄子的哲学态度——每个人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太过关注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或认可。所以,无论大家是否不同意,我们都不需要他们给予认同,因为我们的幸福感源于内心深处,而非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