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光辉下深邃悲哀的涟漪何以比老子庄子的哲思更为沉重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其生涯充满贫穷与潦倒。他向监河侯借粮,后者承诺会借给他许多,但庄子却提到一条鱼在车辙沟里,他请求为它取水,那鱼反问他等待其挖的河完成时是否愿意。庄子以此形容自己的一生。

《庄子》是一部由庄周及其同代人们编著的作品,这些故事和思想主要依据这本书来了解。书中的言辞虽奇怪,却让人感觉深邃而难以尽述。

相比老子的时代,到了庄子的时代,社会更加混乱。在老子的时代,只有百余个诸侯国,而到了庄子时期,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仅七个强大。这段时间里,战争不断,大规模战役导致了巨大的死亡率,有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不顾生命安全。而庄子形容这种世界就像一个大靶场,只有侥幸能存活下来。人民生活困苦,就像悬挂在梁上的死刑犯一样艰难,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是非标准。

学者间的争论更为激烈,与风起云涌的小鸟鸣叫无异。庄子认为这些争论如同锁箱防盗,小偷仍可能夺走所有。此类现象,如齐国君主被杀,一并夺去法令制度与圣人的智慧,让他的后代长期统治,无人敢抗衡。他将圣人的智慧视为祸根。

根据《道德经》,圣人治理国家犹如驯马。但古时候的人们与动物共处,无知是非之分,直到圣人的仁义礼制出现,以此区分君子小人,从而引发了竞争和智慧发展,最终造成纷争不息、人类淳朴本性消失的问题。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而庄子的愿望则更远:回到人类与禽兽共处的原始状态。他比老子更激烈地反对文明成果,因为机械化工具如桔槔代表着心机与斗争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