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比起老子庄子有着更深的悲哀开天眼口诀一天就会反复探究其间

庄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曾任地方小吏,其社会地位仅及今日乡长之下。生平潦倒,常无米下锅。一度向监河侯借粮,被告以待收租后再助,他却提出先为路边车辙沟里的一条鱼解渴,并请示龙王挖条河,那鱼则戏言等其河成,便入干鱼店。庄子即此一身。

《庄子》书乃庄周及其学者所著作的集大成之作,我们知其事迹、思想多取自此书。此书内容虽有荒唐不经之论,无偏无党,不拘泥于任何界限,使人如同探索广阔无垠的大海,或是深邃难测的深渊,常令人感叹虽言尽而意未已。

庄子生于老子的之后二百余年,当时天下更乱了。在老子时尚处争斗初起,而在庄子的时代,这些争斗更加激烈且残酷。老子的时代还有百余诸侯国,此时只剩十几国,其中只有七个强大。这般战争频仍,有些战役死伤数万至数十万。而一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一刀切断人民生命,如割草一般残杀。不幸存者仿佛悬挂梁上,以艰难求生。理法失去踪影,是非模糊。

学者间的争论也愈发激烈,庄子形容这般争执,如同狂风暴雨一起声讨;又像欲破壳而出的鸟鸣叫,不但没有意义,就算有,也无济于事。他比喻有人怕盗贼,便锁箱捆紧,但盗贼将箱与锁一起搬走,还担心你锁得不严捆得不紧。此举似齐桓公后代姜姓君主,他们依照圣人的法令治理齐国井然有序,却忽被田氏族灭连带消除圣法制度,只留给他们丰厚礼物,即圣智成为他们统治工具谁能抗衡?提倡仁义只是消除仇恨,但他偷走了仁义亦复何求?

庄子认为圣人们智慧与贤者的才能,是祸乱天下的根源。他说圣人治理国家犹如驯马,让古人与禽兽共处,没有分辨君子小人的区别。当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便出现了好坏、是非、君子小人才产生出来,每个人都想超越众人,因此发展出智慧并互相竞争造成这一局面实在是由圣人的过错所致。因此若能封住思想家的口舌,则民可保其智慧,只有这样,民性方可回归本真,无需纷争和战争。

对比老子的梦想,小国寡民,与之相比,更极端的是希望恢复人类与自然界混居的状态。他的反对文明进步更为直接,他用一个种菜的人例证说明,即使简单劳动需要更多努力,比如挖隧道抱罐取水也不愿使用机械简便设备,因为机械代表着机巧思维,最终导致心机和权谋之间的斗争不断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