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生涯充满了贫穷和困顿,他曾任地方小吏,一生都未能脱离贫困。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被告知待收完租款后再借。他则开玩笑说,要去请示龙王挖条河,以供鱼类饮水,那鱼竟然警惕地说等他挖好河时自己将变成干鱼。这段故事折射出庄子的性格:乐天知命,对物是非非不以为忧。
《庄子》一书,是集结了庄周及其门下的思想作品。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看似荒唐、无边的言论,它们如同广阔的海洋或深邃的渊底,让人难以捉摸,却又令人深思。
与老子相比,庄子生活在一个更加混乱和残酷的时代。老子的时代虽然也有争斗,但到了庄子的时期,战争更为频繁,更为残酷。人民过着像悬挂在梁上的艰难日子,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没有真理与是非标准。一方偷窃会遭死刑,而另一方篡权称王却得到认可,这种荒诞现象让人们感到迷惑和绝望。
学者之间的辩论也变得激烈无比,就像大风起兮万窍发声,又像是要破壳而出的鸟儿鸣叫一样,有其存在感,却又毫无用处。在这个环境下,即使最严密的防范,也无法阻止那些真正的大盗夺走一切。而圣人的智慧,只不过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世界纷乱的一大根源。他指出,在古代之前,人类与动物共存,没有所谓君子小人的区别;但随着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便出现了是非之分、君子小人才开始产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竞争和智慧发展,最终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相较于老子的追求“小国寡民”,庄子的理想甚至更为简单——返回到人类与动物并存的原始状态。他批判文明带来的机械化,以及心机与争斗,并且认为只有消除这些,不断追求淳朴的人性生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