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抱朴守拙的智慧比起老子庄子更能触动人心反复在光同尘中寻觅深沉的悲哀

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官吏,但一生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监河侯答应之后又被庄子以龙王之名推迟回复,使得那条路边的鱼最终变成了干鱼。这便是关于庄子的一个故事。

《庄子》是一部集结了庄周及其门下的著作的书籍,其中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和思想。然而,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似乎荒谬不近情理,没有明确倾向,不拘一格,有时使读者感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相比老子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更加混乱。老子刚开始提倡“道”,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个概念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且更为激烈地展现出争斗与残酷。在这场战争中,只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存活下来,而其他诸多小国则逐渐消亡。统治者们视民如草芥,用极端手段对待人民。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能幸免于难,也不过是在梁上悬挂着的生命。

学者之间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就像大风一起、万窍发声;又像要出壳的小鸟鸣叫一样,无意义或无济于事。就如同有人怕小偷,把箱子锁好并用绳捆紧,但大盗却能够连箱子一起搬走,并担心你锁得不严、捆得不紧。

齐国曾经由姜姓传下来的君主,他们遵循圣人的法令制度治理国家,却突然遭遇田成子的篡夺。他既偷去了齐国,又拿走了圣人的法令制度,将其智慧视为礼物给后代统治者的馈赠,而他们的行为却被赞誉为符合仁义之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提倡仁义,也可能成为掩盖仇恨的手段,而那些拥有权力和势力的,则会吹捧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仁义标准。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人的才能,是天下的祸乱根源。他说,圣人治理国家,就像是人们驯服马匹。当人类从古至今,从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他们必须通过竞争来发展智慧,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是非之分、君子小人等,以至于人们变得越来越狭隘和自私。如果能够封住这些思想家的嘴巴,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将恢复到淳朴自然的情形,没有争斗和战争。

相比之下,老子只希望国家小巧人口稀少,而庄子的愿望则更远达到了原始社会的人类与禽兽共处状态。庄子比起老子,更直接反对文明带来的所有成果。他还讲述过一个种菜的大师,每次宁愿挖隧道抱罐取水也不使用桔槔,因为桔槔代表了机械化思维,最终导致的心机与人间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就是关于他对文明批判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