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吏,但生活始终困顿,不足以比肩今日乡长。在一次向监河侯借粮的请求中,他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贫穷境遇,与鱼谈水之情。《庄子》一书是他与其友人的著作集结体现,其中许多观点虽诡谲,却深邃无尽,如广阔海洋、幽深深渊。
相较于老子的时代,庄子的时期更为动荡不定。他生于老子之后二百多年后天下更乱了。老子刚刚开始的争斗,在庄子的时代已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而那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般无惜牺牲,他们像割草一般残害着人民的生命,使得世界犹如大靶场,只有侥幸能存活。
学者间的辩论也愈发激烈,被认为如同大风起兮万窍皆开,小鸟欲巢鸣叫而无所用。这其中隐藏着对社会问题的一种批判性思考,比喻说,即使小偷被锁住,也可能会搬走整箱,而那些声称自己拥有最高智慧的人,其实不过是利用权力欺骗民众。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祸乱根源。他主张圣人治理国家,就像是人们驯服马匹。在古代,一群人与禽兽共处,无知善良,没有君子小人的区分。但随着仁义礼制的提倡,便产生了好坏、君子小人之分,每个人都希望超越常规,从而发展出智慧互相竞争,这一切都是由于圣人的过错所致。
因此,圣人们若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封住思想家的嘴,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智慧,这样人才能够恢复淳朴本性,不再陷入争斗与战争中。相比之下,老子的愿望只是实现小国寡民,而庄子的梦想则是回归到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代,更彻底地反对文明成果中的机械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