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经全文中的悲哀之深反复显露其比老子庄子更为沉郁的内涵

庄子,名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贫穷和挣扎,他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吏,一生都在艰难中度过,有时连米都没法下锅。他有一次向监河侯借粮,但遭到了拒绝。庄子以此开玩笑说,如果他能请示龙王,让一个车辙沟里的鱼喝上一瓢水,那鱼就要等到他挖出一条大河才能进干涸的池塘。而这正是庄子的性格:不屈不挠。

《庄子》是一本由庄周及其同伴所著作的书籍,这些故事和思想主要来源于这本书。这部作品中的言论虽然看似荒谬,但却深邃而又广阔,如同浩瀚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深渊,它们常让读者觉得话语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当时社会更加混乱。老子刚刚开始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种争斗已经更加激烈、残酷。从百多个诸侯国减少至十几个,其中只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不断打仗,造成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死亡。不仅如此,一些统治者将人民视为草木般无用,只为了割掉他们,就像割草一样残害他们的生命。

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幸运的人才能活下来,而人民过着如倒悬在梁上一般艰难的日子,没有真理,没有是非标准。在这个环境中,即便偷窃镰刀也会被处死,而篡夺政权则可以称王称侯,不受惩罚。

学者间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庄子形容它们像是大风起,又像鸣叫的小鸟,无意义又毫无帮助。他还用齐国君主杀害其继承人的例子来说明圣人的智慧被贪婪之心利用,使得这些圣人的教导成了一份丰厚礼物给那些掌握权力的人。

庄子认为圣人们和贤者的智慧以及才能,是导致天下的祸乱根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教化使人类文明,却同时引发了好坏、君小人之间的区分,以及智慧竞争,从而导致了更多冲突和战争。如果能封住思想家的口,并让民众保持纯朴,便不会再有争斗,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总结来说,与老子的向往小国寡民不同,庄子更倾向于原始社会的人类与动物共存状态,他对文明成果持批判态度,更极端地反对文明带来的变化,用机械取水比如桔槔,就可能引发心机与人斗争。此外,他对于权力的腐败和欲望加剧的情况也有严厉批评,对于现实中的政治人物进行讽刺,比喻他们就是那轻易剥夺他人幸福的手段,比如“轻便省力的桔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