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官吏,但一生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监河侯答应之后又反悔,这让庄子不禁想到要为一个渴望水的鱼挖一条河,那鱼则担心自己等到河开时已成为干尸。这种幽默寡言的性格,使他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庄子》是根据他的作品和思想所编纂的一部书籍,这些思想深邃而又似乎荒谬,不近情理,没有明显倾向或界限。在这部著作中,道理被比喻为广阔无垠的大海和深不可测的深渊,让读者感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当时已经更乱了许多,更有残酷的战争和争斗。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理念,在庄子的时代变得更加遥远,因为世界变成了一个大靶场,只有侥幸能生存下去。而人民过着像悬挂在梁上的难以忍受日子,没有真理,只有权力决定一切。
学者之间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庄子认为这些争论如同大风起、万窍发声,也像鸣叫的小鸟,有时候意义不大,有时候完全无济于事。他用偷盗箱子的比喻形容那些强大的统治者,他们可以偷走国家,却因为害怕被发现锁得严密捆得紧实。这正如齐国君主姜姓之家,他们原本秉承圣人的法令制度治理齐国,却最终遭到了田氏家族覆灭,并带走了整个国家和圣人的智慧。
庄子认为圣人们的智慧、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祸乱根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仁义礼制教化社会,而这本身就是造成分裂和争斗的一个因素。因此,如果能够封住他们的话,就能保护个体保留自己的智慧,从而恢复人类淳朴本性,不再陷入不断争斗中的恶循环。
总结来说,尽管老子只希望回到小国寡民时代,但庄子的目标更远,他梦想回归一种原始状态,与禽兽共处,那是一种对文明成果极度批判的情怀。他就像那个宁愿挖隧道取水也不使用机械桔槔的人一样,对机械化进步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认为它们会引发更多的心机与人性的丑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