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最高境界比老子庄子更深的悲哀之反复探究

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官吏,但生活始终困顿,一度因借粮而向监河侯求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庄子得以与一条路边车辙沟里的鱼交流,他用一瓢水给鱼饮水,而这只是他对世界的一种无奈态度。《庄子》是由庄周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成,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和思想。《庄子》中的哲理,如同广阔无垠的大海、深邃莫测的深渊,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相较于老子的时代,当时还存在着百余个诸侯国,而到了庄子的时代,只剩下十几个国家,其中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交战,大量的人民生命被牺牲。人民的生活就像悬挂在梁上的蚂蚱一样难以忍受,没有真理,没有是非,有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用极端的手段压迫他们。而学者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就像风起云涌般响彻天空,又像是即将破壳而出的小鸟鸣叫,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往往毫不奏效。

庄子批评说,即便有小偷来窃,也会锁箱捆紧,但强大的盗贼却能连箱带物一起搬走,并担心锁得不严捆得不紧。他举例齐国君主原为姜姓后裔,以圣人的法则治理好齐国,却突然遭遇田成子的篡夺。此刻圣人的智慧只是一份丰厚礼物,为其后代提供了统治权力。田氏家族世袭至今谁能挽回?正义之名被盗贼所用,因为拥有力量有人吹捧其行为符合仁义。

根据庄子看来,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纷乱根源。他认为圣人治理国家如同驯服马匹,在古时人类与野兽混居,无知自食。一旦提倡仁义礼制,便出现了是非、君子小人分明,每个人都想超越常规发展智慧互相竞争,这一切都是因为圣人的过错,因此封住思想家的口才人们才能保留自己的智慧,使人民恢复淳朴本性,从而避免争斗和战争。

相比之下,老子追求的是小国寡民状态,而庄子的愿景更进一步,将人类返回原始杂居状态,与禽兽共处。这表明他对文明成果的反思更加深刻,他认为使用机械工具取代劳动,比如桔槔取水,更可能引发心机与人斗争,最终导致社会更糟糕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