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为中寻找悲哀的深度比老子庄子更沉痛的哲学探究

庄子,字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地方官吏,但生活始终困顿,一度因借粮而向监河侯求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被一条在车辙沟里游泳的鱼所感动,并以此比喻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庄子》是集结了庄周及其弟子的著作,是我们了解他事迹和思想的主要资料。这本书中的言论虽多荒谬无稽,却又深邃莫测,如同广阔无垠的大海或幽深难测的深渊,让人感觉其言辞虽然丰富却又难以尽述其间奥妙。

与老子相隔二百余年,庄子的时代更为混乱。老子刚刚提出的道法,在庄子的时代已被激烈争斗和残酷现实所淹没。从百余个诸侯国逐渐缩减至十几个,其中仅有七个强大国家,其余则不断发生战争,大量民众死去,有些统治者视民如草木,无惧于杀戮。庄子形象地将这个世界比喻为一个巨大的射靶场,只有侥幸能存活;人民生活像悬挂在梁上的尸体般艰难且没有意义。

学者们之间的争议也更加激烈,不断产生纷争,就像大风起时万窍发声,或是鸣叫的小鸟无法平息。这一切让庄子感到沮丧。他认为人们为了防止小偷会加锁绳缚,而大盗则轻易拿走整个箱笼,只怕你锁得不严、捆得不紧。他举例齐国君主姜姓后裔,以圣人的法治治理国家,却突然被田氏篡夺,这便是智慧如何成为权力的礼物,而仁义也不再受到重视,只要拥有权力就能吹嘘自己的行为符合仁义标准。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纷扰的根源。他提出圣人治理国家就像驯服马匹一样,从古代野蛮的人类社会到文明社会,由原始共食转变为区分君子小人的伦理观念,这一切都是由圣人的教导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人类互相竞争,造成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封闭思考家们的声音,让人民回归本真自然状态,那么即使存在竞争,也不会演化成战争与冲突。

总之,尽管老子只希望实现小国寡民,而庄子的愿望甚至更远,他们共同反对文明带来的复杂性及秩序。但是,与老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面对这片混乱世界时,庄子的哲学更加激进,更彻底地批判了文明带来的所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