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对万物作焉而不辞。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亦恶乎?皆知善,为何不善?”有无交替生长,无始终共存;难易并行成就,无始终共存;长短对照形态,无始终共存;高低互见盈缩,无始终共存;音声和鸣,一起伴随往来,无始终共存。
两种版本意思相同,但表达上略有差异。一是河尚公版的“万物作焉而不辞”,在帛书修正版里变成了“对万物作焉而不辞”,使得语言更加流畅通顺。此外,在修正版中多用了“乎”字,使整个段落语气更加优雅。
这里我们以帛书修正版来阐述其意:
第一句意指:天下的众生都明白什么被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其实质就是因为存在着丑陋的事物作为参照点。而且他们也知道什么被认为是优秀的能力或品质,其本质也是因为存在着缺陷或不足的地方做对比。
第二句意指:因此,有与没有、困难与容易这两个概念同时存在,因为它们都是根据成功完成之后的付出程度进行比较的一种方式。一件事情是否长还是短,要看它所依据的事物长度如何对照;一件事情是否高还是低,要看它放在一起之后哪个会显得更多一些。单音和复声虽然不同,却能产生一种动听的旋律,而先后的顺序产生,是因为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共同方向。这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规律。
第三句意指:因此,那些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到具体事务中去,而是在事务发展规律面前保持一种观望态度,让这些事务按照自己的自然发展规律去进行。如果这些人的行为能够带动别人,那么他们绝不会主张自己有什么功劳,这样做其实并不是为了获得赞誉,而是在于让人们理解怎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些自然规律,从而实现更大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他们已经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不会自居于其中,也好像从未出现过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拥有这种超凡脱俗品格的人,没有任何竞争欲望,所以他们不会去追求荣耀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个人利益。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理念与我们的国家很多方面非常吻合,它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个人的贡献,以及每一个生命所承载的情感和知识。如果我们能像《道德经》中的圣人那样,将内心深处那份平静、淡泊宁静带入生活,就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和谐、充满智慧与爱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