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愧葛洪道德经全文及译文81章自然解读

在一片翠绿的山林中,有一个古老的太清宫,位于东山蟠桃峰下的山路上。这里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太白石”三个大字。远处,一座石崮上的李白诗作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他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一首诗: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生涯失落和神仙生活无限向往的深切情感。在这片宁静的自然之境里,我不禁思考:李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份仅仅是“诗人”吗?当然不是,他还是剑客、纵横家,还有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他其实也是正规道士。

唐朝,这个崇道的大唐盛世,是如何将道教提升为国教,并且使得帝王们信仰老子的呢?那是一种出于抬高其家族门阀地位的心理,也是为了改朝换代合法性的需求。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在开元盛世里,当人们提起唐朝,他们也会想到的是诗,因为那是一个诗人的王朝;但他们更少有人会想到,那其实也是一个道教的王朝。在这个时期,对于宗室来说,将自己与老子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最好的社交资本。

唐玄宗即位后,更进一步推崇老子,将《道德经》列为国家科举考试中的正式科目,同时将道士隶属于管理皇室宗教事务的宗正寺。这意味着,在这个时代,不仅 道教成为了国教,而且皇族也拥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身份。这种对于自然、顺应天命、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使得唐朝国力迅速提升,最终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帝王登基,都伴随着对老子的尊奉和崇拜。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特殊理解,以及对权力的渴望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