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其历史悠久。近代启蒙运动以来,全球化的速度得到加速,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如此。在21世纪初,全球化的力量和困境也同时全面地表现出来。
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看,全球化基于人的本性发展,以及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改变。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力量就是自我的扩展。这一扩展可以是朝外的,也可以是朝内的。朝外发展使得人关注和自然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得到密切发展。人在历史中生存的脆弱性之事实,使得人们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并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这样就导致了对自然世界以及其他文化之间互动增强。
进入轴心时代,我们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局意识。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出现了一批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思想家、宗教家,如释迦牟尼、孔子等。这一时期,被称作“轴心时代”。从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的文本分析入手,我们可以说进入全球化时代应该发端于轴心时代全球化运动,从信仰和思想运动看,它基于人的历史意识发生。
宗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宗教都以各自方式发展自我,都需要地域空间、信徒数量、排他或包容其他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大宗教之间必定遇到一些以前没有处理过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不同信仰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问题,是通过神学上的排他论(置换模式)、兼容论(成全模式)还是多元论来解决?
排除论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绝对,他者身份被否定;兼容论则认为虽然其他宗教有救恩,但他们必须顺从良心生活并且接受基督救恩;而多元论则认为不同的信仰指向同一终极实在,是独立有效且彼此合作共赢。此三种态度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人类对于他者的认识,对于如何平衡个体认同与宇宙整体性的思考,对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并找到共鸣点进行交流协商所持有的态度。
总结来说,无为之用方为大用,就是在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不损害集体利益,在追求自身价值观念下仍能尊重并包含他者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无为之用方为大用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面临跨文化交流时应当遵循的一种智慧,它要求我们既要坚守自己的身份,又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差异,不断寻找共同点,以促进更加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与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