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鲁国只有一家儒家晚上我还得记着九字真言不然夜里可能会梦到孔子的批评来敲门

老子庄子如何看待儒家?庄子: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真正理解儒家的学者。晚上,孔子的九字真言不能忘记,否则夜里可能会梦到孔子的批评来敲门。

在少年时期,孔子曾站在泰山之巅,对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我将从周学习。”当年孔子的风华正茂,他所赞赏的周文化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传承,以及他们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礼仪,如周制、周礼、 周易等。

因此,大周图书馆的负责人老子一定会去拜访并求教于他。尤其是老子作为“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他对孔子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第一次问道时,孔子17岁,而老子37岁。当时,大周的地位日渐衰落,礼乐制度也开始崩坏。人们对于周文化还有多少信任呢?礼乐是否还有实际作用?

然而,孔子坚信,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会做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只不过他已经将这些礼乐视作道德桥梁了。在这方面,被认为是真正继承者和守护者的人物,是老子。他当然明白礼乐只是道德桥梁,所以当孔子提及这些问题时,老 子就教导他;但当谈及道的时候,则更加重点地教导。

然而,在对待古代形制文化方面,有一层更深远的认识——它们腐朽了。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灵魂,那么历史上的形式与文化就会走向僵化。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形制并不代表本性的真实面貌。

此时,此间,还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或儒学,但是在指导和影响下,可以认为这是对后来的儒家基本观点的一种预示。在司马迁《史记·老 子列传》中描述:“世之学老 子者,则绌儒学, 儒 学亦绌 老 子。”意味着两者的不同,不相为谋,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是水火不容,也许只是因为各自追求不同的道路罢了。

庄子的笔下关于儒家的评价既有褪色也有扬起,比如他的描写中有一段“好 学敏悟”又有一句“狼狈不堪”,同时,他批判的是伪善假仁假义,并非全部都是一概而论,而是在批判那些后世世俗化末节化甚至歪曲化后的所谓“儒家”。

比如那段著名寓言故事,“两个 儒生盗墓”,其中小 儒说:“还没解开裙襦,但口中有珠。”大师高兴地朗诵了一句诗经:“青青之麦 生于陵陂;生 不布施死何含珠?”你小心些,不要把珠弄坏了。这反映出即便身穿满口诗书,却背地里行窃偷盗的情景,让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辛辣讽刺以及对那些表面的仁义修养缺乏内涵的人们的批判。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庄游鲁哀公期间,当鲁哀公告诉他魯國很多學士時,其却以 “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真正懂得这一切的人” 来回应。此举引发了哈尔普纳的问题: “全魯國都穿著這種服飾為什麼會說少呢?” 庄祖則指出君子の知 道與否,並非由於外表服飾來决定,而是由於內心實踐來體現。但如果您認為這樣,你應該下令全国:無法了解君子的行为却强加给自己这样的装扮的人,要处死!

當天,一位勇敢的大丈夫独自一人站在宫门前,以恭敬姿态回答所有的问题,使得鲁国再也无人敢称自己是这样一种人物。于是庄曰: 鲁国只剩一个人算数,为何还说多呢?

可见,这样的讨论与评论,与其他一些关于同一主题的话题一样,是试图揭露表象背后的真相,并探索那些被误解或忽略的事物。这背后最根本原因在于,将古代智慧融合成为生活中的智慧体验,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的差异,看透事物之间共通的地方。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是追寻内心光明与自由生活方式的心灵旅程,它包含了生命本身的情感深度与知识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思想者,无论他们来自哪个时代,都能找到共同语言,因为他们共同关注的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最高理想。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