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孔子正值风华正茂,他所赞叹的周文化当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因此,大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何况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道,孔子年仅17岁,老子37岁。此时大周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 周文化还有多少人信?礼乐还有多少作用?
但是孔子的坚信,即使到了晚年,他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他已将礼乐视为道德的桥梁。作为周文化的真正继承者,道脉的守护人和传承人,老子的确知道礼乐是道德的桥梁,因此孔子问礼,老子供教;而孔子问道,则重点教!但老对礼乐教化有着深刻认识,所以提示孔:“你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只其言在耳”。也就是说旧事物已腐朽,如果没有道德灵魂,就走向僵化。
从根本上来说形制文化并不是道德本性。重外在而不知内在,是推行禮樂而不知本性,是倡导仁义而不知无為治,其实离了Dao很远。这可视为对儒家的基本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老 子列传》云:“世之学 老 子者,则绌 儒 学,儒 学亦绌 老 子 道不同,不相 为 谋,可谓 是 邪?”后来后人的说法,也常称两者的观点相反,有水火不容之感。但真的是此理吗?
庄子的笔下,对儒家的褒贬互见,比如笔下的 孔孟 有“好学敏悟”,也有“狼狈不堪”,他批判的是伪善假仁假义,更是不愿看到那末节化虚伪化甚至歪曲化后的所谓 儒 家,而非真正的大智大慧。他还讲了个故事——两个儒生盗墓,却背地里嘴里念诗经,这便揭露了满口仁义行为卑劣龌龊的人们。
最后,还有一则故事写得非常精彩——庄亚公私面谈时鲁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士大夫,如先生这样的却很少。庄亚却唱反调:“全天下都穿着士服,不独鲁国。” 哀公纳闷为什么只穿士服就能成为士大夫?庄亚正言说道君主若真懂得士大的理念,便应号令全国:凡身穿士服未必懂得君臣之间的情谊或国家政事的人,都死罪!
由此可见 庄子的批判乃表面的宗族身份认同,而认可内心深处的大智慧;批判那些表面的仪式和形式主义,而认可真正修养良好的君臣关系;批判割裂开来的二元论,而认可两者殊途同归共通之境界。在这背后,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真正的儒与Dao同根同源殊途同归都是内在深厚的心灵品质。
生命本自悟快乐本自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