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儒家哈哈鲁国只有一个这还用说吗我们来谈谈无为与有为的智慧吧

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巅,望着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当年孔子正值风华正茂,他所赞叹的 周文化当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因此,大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何况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

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道,孔子年仅17岁,而老子的年龄则是37岁。此时,大周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仍坚信礼乐能成为道德桥梁,就足以让人尊敬。

作为真正继承者和守护者,对于礼乐深刻认识的人来说,他们明白旧事物已腐朽,而历史上的形制文化若无道德灵魂,则走向僵化。形制文化并非本性,因此重视外在而忽略内在,便远离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云:“世之学老 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 子。”以至后人也常说,一般认为儒家与道家的观点相反,有水火不容之嫌。但真的是如此吗?

庄子的对待儒家的态度既褒又贬,比如笔下的孔子的好学敏悟,也有狼狈不堪;他批判的是伪善、假仁假义,以及假儒家和假道学!比如讲了一个“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两个小儒盗墓,把风的大儒急得不得了,但他们却满口诗经,不知羞愧。

此外,还有一段关于鲁哀公的问题讨论:鲁国很多 儒士,但像先生这样的人很少。庄子的回答则异乎寻常——“我听说 儒者戴圆冠而知天时穿方鞋而知地形配良玉而果断处事君 子有其 道者未必穿着 儿服;穿着 儚服 的 未必 知其 道。”

这篇文章展现了一种幽默且哲理深邃的情趣,它通过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重新解读,让我们看到不同思想体系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共鸣。而对于那些企图将不同的智慧体系割裂开来的人们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提醒:真正重要的是内在深厚的道德,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