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顾况父子与茅山的传说深藏古韵,诗文如同清泉涌动,滋养着后人的心灵。顾况(727-815),字逋翁,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才华横溢,不仅在书画上有所建树,更以诗歌闻名遐迩。他的《顾华阳集》流传至今,每一句每一笔都透露出他对自然之美和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
李泌(722-789),字长源,以其学问渊博、研究《周易》、《老子》的深入,被誉为“南岳道士”。他不仅影响了许多人的思想,也让顾况对“服气之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如此,仕途坎坷使得顾况直到中年才考取进士,并最终成为著作郎。
但即便在官场中,他也未能满足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因此写下了《海鸥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嘲讽。这份不满最终导致他被贬职,最终放弃世俗荣耀,隐居于茅山,与大自然共舞,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从那以后,顾况就成为了茅山派的一员,他通过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追求修炼成仙的心愿。他留下的作品,如《夜中望仙观》、《山居即事》,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个人修行道路上的思考。
他的儿子顾非熊,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人物。在科举考试中的磨难后,最终在武宗亲自调阅试卷的情况下获得及第。但即便如此,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完全安心,而是选择归隐于茅山,与父亲一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他们父子的故事,就像一首永恒的乐章,在时间流转中不断回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对于超越世俗纷扰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怀。而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那些简单而真挚的人生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