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师正体玄先生道家思想创始人物品之灵魂

在那座被云雾环绕的中岳嵩山上,潘师正——体玄先生,以其深邃的道家思想创始人之姿,静坐于物品间。前辈新天师教主寇谦之,在此驻足三十年,开启了一代教风,让新天师道遍及北方。他的脚步不远处,是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他也在嵩岳守候五十年,扇动了茅山宗的风气,使其传遍天下;皇帝皇后驾临嵩山,询问道教事宜,都与国师无异。

然而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迥异:寇谦之去世后,其新天师道很快便销声匿迹,而潘师正逝世后,却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将其永传不衰,这让后人深思。

身为隋宫玄坛的一名学者,潘师正字子真,以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为家乡。他出生于公元584年的隋文帝开皇四年,一双脚板上的灵龟纹路,以及过膝的手掌,都显露出了他非凡的命运。在母亲鲁氏教育下,他早早开始诵读《道德经》。

十三岁时,他守墓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当大业年间,大明宫内外修炼有术士刘爱道来到,便被誉为“三清道上奔驰良马”的潘师正所倾心,并成为了他的弟子。但是刘爱道没有立即收他为徒,而是带着他前往洛阳。随着炀帝征高丽、派人迎请王远知,再次召见王远知并置玉清玄坛,让王远知居住,这使得潘師正在朝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当刘爱道将精进神速且受尊敬的大圣事引荐给王远知时,不久之后王远知就度了潘師 正为 道士,将三清教法、三洞真诀、以及灵宝法授予他。在炀帝大业末年,当王遠知预感隋朝将终时,请辞返回茅山时,又一次委托了这项重任给了潜心修行多年的 潺 师 正。

接收到任务后的 潺 师 正,与同样功绩卓著 的 刘 爱 道 一起北上了洛阳,对中岳嵩阳观进行了一番深入研究。不久之后,他们一起隐居于双泉岭嵩阳观,与陈州宛丘人 刘 道 合相遇。这段时间里,他们共同研习各类经典文献,为融会贯通各门各路知识而努力。此外,还研习内外丹法、呼吸吐纳等秘奥技艺,以期达到仙境,从而完成自己认为最完美的人生目标——制定出一部完整的地藏真言书籍。

唐高宗因听说刘达合能炼九阳还丹,在嵩山建立太乙观,让 刘 達 合居住,并曾对待他们表示极大的尊崇与好奇。而当高宗亲自访问嵩山并召见 潺 师 正 时,更是对他的才华和智慧印象深刻,最终决定留下一个请求,即制作佛书,但遭到了拒绝,因为按照传统信仰,只有真正悟到宇宙本质的人才配做如此伟大的工作。而这个机会最终落在了其他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