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北周书法艺术发展 东魏定武八年(550),高欢之子高洋废掉魏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77)。 北齐几代君主都荒淫无道,但因北齐控制着华北东部的广大地区,文化事业远比西魏和后来的北周发达,所以书法艺术水平也比较高,留下了不少书法遗迹。 北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遗迹是佛教刻经。因北齐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在境内广建佛寺,大规模刻经,因此留下了许多摩崖刻经遗迹,最著名的有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刻经、山东泰安境内的经石峪金刚经、新泰祖徕山刻经、平阴二洪顶刻经、邹县尖山刻经、铁山刻经、仪上水牛山刻经和河南安阳宝山刻经等。其内容包括佛经、佛号、题名、年款等,书体则包括隶书、楷书两大类。刻经所使用的隶书属于魏、晋隶书的余绪,一部分隶书作品徒具隶书的形式,缺乏艺术韵味,如北响堂山刻经中的《维摩诸经第十三品》等。另一类则将隶书和楷书揉为一体,气势开阔,雄浑古朴、雍容大度,隶书点画的波碟都被收敛,代之以饱满含蓄、圆浑厚重的点画,结字方整宽绰,凝重之中寓生动纵逸之势。这一类刻经往往是壁寞大书,字径往往有四五十厘米,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其代表性作品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北响堂山的《无量义经》等。冈山刻经所使用的书体也是隶楷杂糕,楷书气息更浓,厚重而笨拙,气势却比较雄厚.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无刻石年月,在山东泰安泰山东南麓的龙泉山谷,字径二尺左右,气势宏伟而不露住芒,点画有浓重的篆隶笔意,凝重含蓄,宽博疏放,气韵则静穆醇和,雍容大度,艺术与宗教相得益彰。 北齐时期的楷书刻经以河北涉县的蜗皇宫刻经为代表,书体风格和经石峪《金刚经》有些相似,但更加楷体化,点画丰腆,结体横宽,雍容大度。类似的刻经还包括山东汉上的水牛山刻经等,其刻写的时间大约在北齐、北周之际。 值得注意的是,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北响堂山的《无量义经》一类壁案大字刻经书体在北齐和隋代初期曾非常流行,不仅用干刻经,还用于碑志,如《唐邕写经碑》、隋代著名的《曹植碑》,其书法即与经石峪《金刚经》十分相似,或者从其演变而来。这种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尚待深入探讨。 北齐时期的书法家大多出生于北魏而仕于北齐,如卢景裕、韩毅、张景仁等。还有的是从南朝人北朝,如著名学者颜之推。颜之推出身琅邪颜氏,自东晋颜含以下一直是江南文化世家。颜之推的父亲颜协仕于梁朝,并以书法著名。颜之推学间渊博,精通文字学,下笔必有渊源,这种优长在唐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出身文化世家的书法家和社会普通书法家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篆书和草书是他们的优长,南朝门阀士族士大夫间所流行的行草尺犊也由他们带到了北方,并极大的影响了北方士人书法。 北周立国共25年,时间不长,武力强盛,文化艺术则欠发达.北周的书法家比较著名的有赵文渊、冀俊、黎景熙等人,水平都不高。公元554年于谨灭梁,王褒被俘北上,给北周的书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王褒字子渊,琅邪临沂人,王导九世孙。美风仪,善清谈,工文章,井善书法,是南朝王、谢门阀士族的典型代表。(来源 书法:www.shufawu.com)王褒人关之后,受到西魏执政宇文泰的特别礼遇。宇文泰雄才大略,虽然出身鲜卑贵族,崇尚武力,却尊崇儒术,曾在长安置学,设立博士,教授诸将子弟学习文化。因宇文泰的母亲姓王,所以王褒入长安之后,宇文泰甚至自称为王氏外甥以示亲近。当时的北周贵游子弟倾慕南朝文化,竞相学习王褒书法。原来在北周享有盛誉的赵文渊被人冷落,曾经想通过学习王褒的书法改进境遇,却因缺乏王褒那样的文化修养而不能成功。王褒人关的时候,携带着王家数百年相传的先人法书,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也在此时传到北方,使得北方士人第一次见识到南朝门阀士族的优雅和风度。唐高祖李渊就曾经向王褒学习书法,所以唐太宗崇尚王羲之书法也是一种必然。但南朝士大夫长于尺犊,不长干碑版,所以在碑榜书法上王褒仍然推重赵文渊等人,不愿执碑版笔砚之役,这也反映出当时南北士族书法家风气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