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禅语经典在书页间流转激发智慧的光芒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两种情况,有的会带来利益,有的会遭受害处。天之所不喜欢的是什么?谁能明白它的原因呢?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自然界的规律是,不需要争斗就能够取胜;不需要用言语就能够应对;没有被召唤也能够自行出现,坦然无忧地安排好一切。这就是自然界宽广而又不会漏掉任何事物的地方。

[注释]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里指的是一种勇气,如果你选择坚强果断,就可能导致死亡;如果你选择柔弱谨慎,则可以避免危险。

或利或害:这两种情况中,有时候会带来利益,有时候会带来害处。

是以圣人犹难之:这个观点在老子之前已经提过,是说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不容易完全理解这些道理。

天之道: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

繟然:安静、平静地,无忧无虑地。

天网恢恢:这里比喻为自然界的一个巨大的网络,它覆盖了整个宇宙,而这个网络虽然看似松散,但实际上却不会漏掉任何事情。

疏而不失:尽管天网看起来很宽松,但它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环节。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解释说:“勇於敢則殺,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必齊命也。”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表现出坚强果断时,他可能会因此获得生存机会;如果他表现出柔弱谨慎,那么他就会遵循命运。在王弼看来,这两种状态中的每一种都可能带来利益或害处,因为它们各自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天之所恶之”,谁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只有圣人才有可能了解这一点。但即便是圣人,他们也是难以完全理解这些深奥的事物。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的观点认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 dared 而善應”——要么因为你的坚强果断而死亡,要么因为你的柔弱谨慎而生存。这是一个物理世界常见的情况,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常规,而只关注那些偶尔发生的事情,即一时的情形。但真正重要的是长远目标,即终极胜利。而且,“天何言哉?”(天怎么说话呀?)四季更迭、万物生长,没有哪一样要求得到回应,所以我们应该顺从大自然,不用语言去询问它。如果神意如此明确,我们又怎样才能预测呢?

最后,“禪然而善謀”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即既没有急躁,又没有焦虑,同时拥有超越常人的谋略能力。此外,“天網恢恢”的寓意同样深刻,它代表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将所有事物都纳入其中,并且尽管看似疏松,却永远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