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城市归属感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同,这一过程显得尤为艰难,因为孩子们往往将家和城市紧密相连,尽管父母可能只是暂时居住在那里。孩子们简单而直接地将自己归于家乡,而大人们则经历了更多的心理纠结。
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当我的朋友带着孩子去纽约唐人街吃饭,被服务生问及他们的身份,孩子不假思索地说“香港人”。然而,服务生的反应却令人意外,他无法接受这一点,因为他认为如果不懂广东话,那么不能是香港人的。这让我反思,我们如何用语言和出生地来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这似乎过于狭隘且复杂。
过去人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单一的地方,现在情况已大不同,大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我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当我从上海迁移到香港时,我失去了上海户口,但保留了香港身份。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同样的抉择,我忍不住开玩笑说:“选择哪个都是痛苦的事情。”
我通常不会深入探讨歧视的问题,因为它无处不在,并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或施加者。但即使我们心理上强大,也无法抵御制度性的歧视,它影响机会公平性,让我们感到挫败和沮丧。
我的童年里,我体验到了上海居民对于外来者的看法,有时候这种优越感会转化为负面的印象,比如认为“外地人”或“乡下人”不守规矩、爱干净等。但随着成长,这些观念逐渐消失,特别是在大学时代,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互动后,我们开始通过兴趣、爱好和个性建立友谊,而不是依赖地域标签。
现在,当听到有人使用地域歧视作为自我辩护的手段时,我觉得他们其实很可怜,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所知太少。我记得小时候班上有几个借读生,他们就像我们一样生活,却因为户口问题被分隔开。在准备中考的时候,他们突然消失了,这种制度性的歧视对个人影响深远。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上海人的产品,但这座城市已经与我的生活无关。我家的实际位置决定了我的责任——保护并珍惜这个地方。你可以选择忽略它,但请尊重那些愿意投入热情去爱护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