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龟被视作延年益寿的象征,因此常见于各种祭祀活动中,以供品的形式出现。这些供品由多种材料制成,如面糕、米粉等,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观和各异的重量。从红龟果到鼠面糕龟,再到丰聘包、米糕龟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某个地方,每逢元宵节或是神明的寿诞日,名寺庙都会用红龟作为供品进行祭拜。一旦祭拜结束,这些供品便会被带回家中,与亲友分享,以此求得神明的保佑和平安。这一习俗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乞龟活动。
乞龟活动起源于寺庙准备一些食材,如面粉、花生等,用它们做成乌龟能形状,然后摆放在庙内。在节日当天,信徒们可以前往庙宇焚香膜拜,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果运气不错,那么他们便能将这只“平安”乌龟能带回家中。但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或是在家里发生丧事,他们则需暂时放弃归还这个供品,直至情况好转后再予以偿还。
然而,如果连续几年未能如愿,那么这一负债就会被记录下来,在管事处登记备忘。而若超过三年仍未归还,这个人名就会写在红纸上贴在庙墙上,以示警告。这一习俗叫做“乌龣壁”。
随着经济逐渐繁荣,不仅是小型宗教场所,也有大型寺院举办这样的活动。例如,在澎湖马公地区,每年的元宵节都会有一次巨大的乞乌龣活动,其中最重的一只曾达到15000多斤,只有使用吊车才能搬动。此后的巨乌,便会分发给村民,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一份,更为贫困家庭提供了一份慰藉。
因此,每年的澎湖元宵节中的乞乌龣,不仅是一项热闹且盛大的民俗赛会,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团结与分享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