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联系,回顾56个民族中的瑰宝
【摘要】全世界通行的观点是印度的婆罗米文字源于阿拉米文字。本文认为,印度的婆罗米文字是音节文字,与中国的彝文有较多共同特点,可能存在源流关系。我们将81个字符按形态分为38种,并按形态相近排列,分别用1、2……38的编号称之。印度河文字与彝文比较,相同与相似的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河文字与彷文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丝绸之路;印度;婆罗米文字;古彜文;源流关系
在公元前3000年后期,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发掘出公元前3000年后期城市遗址,其中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这些城市遗址中发现了雕刻精致的大量石质、瓷质、铜质和象牙制品上的“印度河文字”,至今仍未能被破译。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说:“这或许是一种‘语词·音节’。”依斯特林《语言产生与发展》说:“这些符号算法不一,有150到400个符号。”
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印度有了早期婆罗米字母,以后又有佉卢字母、天城体梵文等多种字母系统。婆罗米字母表(见图表),共36个字母符号,从右向左书写。
外界主流观点认为 婆罗米来源于阿拉米,但伊斯特林《语言产生与发展》指出西部闪米特的是辅音—音素,而婆罗MI是音节,这两者的源流需要慎重研究。
巴尔米拉曾经是一座重要城镇,在1938年法国考古队发掘时,他们发现了一些丝绸残片,上面有中国式动植物图案及“子、孙、寿、年”等汉字,这说明丝绸从中国传入巴尔미拉,并且四川地区到身毒国(即天竺)的商道已经开辟出来了。
秦灭巴蜀之后,“蜀王之后子孙分散分布于青衣越嶲南中各处称王者,不止一人”。安阳王以兵三万讨雄王而灭之,将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这证明南中,即云南及贵州以及四川凉山州和宜宾以南地区,是彝族居住的地方。
杨帆《中国南方古代民族》说:“双耳罐墓葬类型也出现了这一带,对比红铜器技术显示蚀花玛瑙珠技术来自古代印度。”
贵州成化铜钟上刻有彝文与汉文两种不同的标记,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则被认为是汉代及战国晚期、中期属于同一种系统。而青铜戈上的 古蜀文献已有的研究指出:它属于同一种体系,与彌族文化存在亲缘关系。此外商代陶纺轮上也有相同的刻画符号。这意味着这种文化至少起始于商代之前,也就是更早远离阿拉美时代之前时期,此时间线超出了一般学术界所接受的地理政治历史框架,因此这样的推论值得怀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该领域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地文化交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