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系的四个时期:从中原到客家人的迁徙篇章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赣、闽、粤交界地区,有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的先民,是由中原汉民因为战乱或投亲靠友而逐渐南下,形成了居民群体。与当地土著不同,他们是外地迁入的客户居民,这就是客家民系。
经历了四个时期
中原汉民迁徙赣南有四次,大都是与社会和历史变化相关的小范围流动如涓涓细流,不计其数。
第一时期是唐末至五代
这段时间里,赣南土著居民为百越之族,秦汉时因控制闽粤曾派重兵屯扎,使得土著与外地迁入的汉民杂处。但大规模迁徙始于唐末至五代。这一时期迁入赣南的人,其祖籍多在中原,也有少数在江东和西蜀,他们通常途径曲折。在进入赣南前,有些先停留在北部、中部,然后转往东部、再转定居,在此期间避免战乱成为主要原因。
第二期是宋至元初
这一时期移居到赣南省区的人们更多来自内陆地区。这批移民多来自同一区域。宋朝末年,明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力,以减税等手段鼓励移民屯田。这一批来到赣南省区的人们,他们原本也是从北方向南移动过来的中原人。
第三期是明末清初
这一阶段移居者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以及其他地方。上溯他们祖先,大多也源自中原。
这一阶段许多新进人员聚集于山区特别是在龙南县城及周边全宁、寻乌及上犹县境内,以及兴国县的一部分区域,而不像前两次那样密集分布于省内各个角落。
第四季节是清晚近时代
这一阶段更多的是由于抗日战争后难以安置的问题导致大量人口向更偏远的地方转移,如信丰、新田、大桥等乡村,以及马婆岭等区域。此类难逃被称作“客”字辈,因为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而被视为“游子”。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一些自外移到这里生活的人开始称自己为“本地人”,将其他随后来到的新进居民视为“游子”。然而,在这个土地上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民族极少,而基本都是这些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间不断移动和穿梭过来的客家人。(钟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