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系四时期的演绎者客家人独特活动的传承者

赣南客家民系的四个时期:从中原到边陲的迁徙故事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赣、闽、粤交界地区,有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客家民系。他们的先人,是来自中原地带的汉民,或因战乱、商贸或亲友之故,逐渐南下而形成居民群体。与当地土著不同,他们是外地迁入者,因此被称为客家民系。

经历了四个时期的迁徙

中原汉民流向赣南的大历史事件有四次,大多与当时社会和历史变化相关,小范围流动如涓涓细流,不计其数。

第一阶段,从唐末宋初开始

先秦时代,赣南土著为百越族,与朝廷派兵屯扎后混居。但大规模迁徙始于南北朝。这一时期移民祖籍多在中原,也有少数江东西蜀,其路线曲折,以避战乱为主。

第二阶段,从元至明代中叶

这一时期移民主要集中在赣中的居民。这批居民原本也是由北往南迁徙来的中原汉人。明初统治者以减税等手段鼓励移居,这批居民也曾是由北往南迁徙的人们。

第三阶段,从明末清初至清代半壁山河

这一时期移民主要来自闽粤交界地区,上溯祖先多源自中原。

这一时期的人口密集分布于龙凤等山区,而非中央平原。此类人口虽广,但总量不算太大。抗日战争期间,来自广东潮汕难 民和苏浙皖难民亦相继进入此区域。

第四阶段,在清末及更晚些时候

这一时期来到赣南的人们来源广泛且分散,但总体上人数并不显著。在这之后,一些自称“土著”的第一二代曾对后来的迁入者视作“客”。然而事实上,真正的地理土著极少,大部分都是各个时间各个地点之间互相交流搬家的客家人。(钟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