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客家围龙屋时,我们通常会联想到其典型的圆形建筑。但今天,我要问你,是否见过那些不为人知的方形“围龙屋”?这座位于梅州大埔湖寮的泰安楼,其实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石方楼。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非常少见的这种建筑样式,并且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座泰安楼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继续阅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吧!
泰安楼是一座砖、石和木结构的大厦,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它高达11米,分三层,其中一、二层外墙是由石头砌成,而三层及内墙则用砖制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称之为“石方楼”的原因。
内部主体建筑是一个平房,上下两层各自有一些功能区,上堂用于陈设蓝氏家族祖先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祠堂;两侧各有书斋供读书学习之用。而右侧天井中还有一个古老的小水井,那里的水至今仍清澈可饮。
即便身处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与周边环境不断变化相比,泰安楼依然散发出独特的情怀。通过无人机俯瞰,这些古老房屋在现代城市中显得格外突出。
尽管外表简朴甚至有些冷峻,但走进围院,你会发现挂在屋檐上的红灯笼,让空间多了一份喜悦感。这使我感觉到了民间艺术活泼的情趣、乡土文化质朴的情感以及生活气息浓厚的情绪。
现在,大埔湖寮内还居住着一些蓝姓后代,他们在这个悠久历史的地方享受着宁静生活,使我回想起了200多年前那段时光。在穿梭于吱呀作响的木梯上,每个转角似乎都能听到过去的声音登上第三层,在栏杆旁远眺,一开始建造时是为了避世享幽,现在却被现代化高楼所包围。这样的“泰安楼”既保持了古韵,又融入了新时代,它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古今传奇故事,为每位踏足此地的人们增添了一份浓厚兴趣,让他们赞叹不已。
而这座巨大的门户,从远处望去显得威严壮观,但走近细看,却原来只是嵌入墙面的装饰。我听说,这里曾经的一位主人虽然没有功名,却因做生意发迹,没有机会建造传统门廊,所以灵机一动,用巧思解决问题。他设计了一座假门廊,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不过,我认为应该考虑安全问题,比如防止未经允许的人进入,以确保安全同时也美观。此举反映出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对安全考虑。
如果没有这些民俗文化,没有展示,那么这里只剩下冷冰冰的地面和砖块。而现在,泰安楼旁边配备了一个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将收集整理各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品、服饰等展现给大家参观。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对大埔客家人的发展历程的一个全景图,同时集中展示了他们情谊风貌。希望这个奇妙而宝贵的地方能够永远保持其光彩夺目,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