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和声: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的民俗旋律
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这股旋律不仅被当地百姓誉为“可登大雅之堂的音乐”,而且因其主要流传于安远县南片乡镇,因此得名。它以优美婉转的曲牌、欢快幽默的山野田园韵味著称,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是赣南客家民间音乐中的精品。
在东生围民俗文化美食周上,安远地区的艺人们用唢呐为主奏出这段历史悠久的大堂音乐。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不遗余力地传播本土特色文化,让世界听到这份来自孔田镇的小村庄的心跳。
这个故事始于宋代,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遍布。在东林寺香火鼎盛时,农夫们放下锄头成为吹鼓手,他们将佛教音乐与客家红白喜事结合起来,再融入采茶戏元素,从而形成了十大曲牌,这些曲牌如同时间河中的珍珠,一点一滴构成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孩子们听着这些旋律长大,对艺术魅力的吸引无法抗拒。而新一代爱好者,则加入到传承学艺的队伍中,以继续这段历史。
演奏团队以唢呐为主导,其哨子由特殊材料制作,更显得独树一帜。当冬天来临,艺人们收集虫茧制作新的哨子,用这种独特的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大自然中,与弦乐、弹拨乐、打击乐共同编织出难忘的情感画卷。
十大曲牌,如阴反阳、倒水莲等,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不同的情绪和场景,用途各异,但整体风格却相似,都是一种中庸速度,让人沉醉其中,同时又能发现细微差别,每个曲牌都是对生活不同瞬间的一种描绘。
婚礼热闹之际,大堂舞台上的唢呐声让气氛更加浓厚,而农闲时,也是艺术家的聚焦点,他们一起演练,将技巧提升至新高度,并增进协调,为保护这一宝贵遗产付出了辛勤努力。
经过千年的融合创新,这首歌依然活跃在世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保护这一宝贵财富,本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出版专集、实施保护措施,以及鼓励向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创作新曲,让古老旋律焕发新的光彩。(赖联明陈茂东黄崇发魏玉明叶永恒陈罗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