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间的联系反复回味中国各民族深厚的民风民俗遗产

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联系,反复回味中国各民族深厚的民风民俗遗产

【摘要】全球学术界普遍认为阿拉米文字是婆罗米文字的源头。本文提出,印度婆罗米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而西亚的阿拉米文字则是音素文字。我们认为,中国彝族古文与印度婆罗米文有诸多共同特点,可能存在源流关系。

【关键词】丝绸之路;印度;婆罗米字母;古彝文;源流关系

在南亚次文化大陆上,有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印度。20世纪初期,一群考古学家在今日巴基斯坦河谷中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的城市遗址,其中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乔·达罗。这两座城市上的雕刻精美的小型石板,上面刻着“印度河符号”,至今仍未被人破解。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指出:“尽管研究者们尝试将其分为396个或253个字符,但这套符号是否能被完整读懂仍是个谜。”[1]依斯特林《语言产生与发展》则提到:“这些符号数量不一,有150到400个符号。”[2]

这些字符在形态上可以分为38种,并且它们与彝族传统书写系统中的许多元素相似。因此,我们推测,这些两个系统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公元前7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早期 婆罗MI 文字,它后来演变成了佉卢文学天城体梵语等多种形式。然而,不同于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将婆罗MI 文字视作阿拉米来源的一个假设,我们认为它更可能是一种独立发展的人类书写体系。

腓尼基语系是现代西方国家通用的第一套纯音素表达体系,其影响力远超其本身范围。在这个体系中,“腓尼基”这个名字并非指某一具体民族,而是一个地理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居住在黎凡特地区、使用这一类型书写方式的人们。在腓尼基人的创造下,这套用22个不同的符号构成的最初版本最终演变成为所有字母—音素表达式基础之一。

不过,在当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种交流曾经发生过,也没有证据显示该交易曾经发生过。此外,即使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研究这样的可能性?答案很简单:因为人类文化和技术总是在不断地互相影响着对方,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揭开过去的一些神秘面纱,那么对于理解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