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间的联系反复披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特点

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联系,反复披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深厚的特点。ly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度位于南亚次,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0世纪20—30年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现属巴基斯坦)的哈拉帕与摩亨约·达罗等地,发掘出公元前3000年后期的古代城市,出土雕刻精致的印章,有石质、瓷质、铜质和象牙印。这些古印章上的文字被称为“印度河文字”,至今无人能识读。周有光《世界字母簡史》说:“印度河文字的释读研究还没有成功……有人分为396种,有人分为253种(文字符号)……它或许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1]依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说:“印章上不同符号的数量算法不一,有150到400个符号”[2]。

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印度有了早期的婆罗米文字,以后又有佉卢文字、天城体梵文等多种文字。婆罗米文字自创说的一种说法是源于阿拉米文字;婆罗米字母表(见图表2),有4个元音符号,31个音节符号和1个专门符号(辅音鼻化符号:标示词末辅音发鼻音),共有36个字母符号。外来说主流是婆罗米源于阿拉米,这似乎是国际学术界定论。

腓尼基语系中最重要的是腓尼基语,它以22个独立存在且相互连接的声音系统开始,其演变成所有西方语言中的字母系统基础。而阿拉米语则是在腓尼基之后出现,它对腓尼基进行了改革并简化,从而成为整个中东地区主要使用的一个纯音素体系。

秦灭巴蜀后,“蜀王之后子孙分散分布于青衣越嶲南中各处称王者当然不止一人”。安阳王兵三万讨雄王灭之,将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这段历史显示了当时两地之间交通畅通。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推测丝绸之路可能已经开辟,并且商业交流频繁。

从蜀地经云南到身毒国道便近,这里提到了身毒,即天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西南丝绸之路”。

贵州成化铜钟铸造于1485年,其中刻有彝文与汉文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此外,在1978-1979年的贵州威宁出土陶器188件,其中45个不同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彝族古代刻划符号,与汉代及战国晚期、中期相呼应。此外四川郫县、新都、峨眉、渠县等地战国时代出的青铜戈上也有类似的纹饰,被认为属于同一种类型,与彝族间存在亲缘关系。

最后,由以上内容可知,不仅如此,还发现了一些其他证据,比如红铜器技术来源于远离我们的地区,而蚀花玛瑙珠技术则来自更遥远的地方,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对这些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程度以及他们共同祖先身份认同感强烈这一事实支持的事实性证明力。这也进一步说明,当我们试图理解人类过去如何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时间跨越千山万水来保持联系时,我们需要考虑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使在今天,一切事情看起来都是孤立无援,但实际上,他们仍然彼此紧密相连,而且这种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深入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