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方言中,"隧对遇隧对" 这个表达形式非常独特,它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婚俗文化,还充满了夸张的色彩。这个说法源于古汉语中的“狭路相逢”,而“隧”和“对”这两个字都念第四声,听起来比较突兀,因此客家人将其变调读成duí duì。
当两件或两件以上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时,梅县人会用这种方式来形容;在表示一种不安的心情时,又会说“会duǐ(音同普通话的‘怼’)啊无”。这两个dui究竟怎么理解才对呢?
成语“狭路相逢”出自《乐府诗集·相逢行》,最初的意思,只是说两个人,可以是亲友、也可以是似曾相识的过客,不一定是仇人。后来,“狭路相連”的意思逐渐变得狭窄了,专门用来表示仇人相见、谁也不能放过谁。
接下来简单谈谈“隧对遇隧对”的用法。假设甲与乙是朋友,有一天他们俩在同一个地方遇见了,甲先发现的乙,这时他就可以说:“若何恁隧对!(怎么这么巧)” 乙答:“系呀,过来舞(mǔ)滴东西(是啊,过来弄点东西)”。
不一会儿,他们俩又不期而遇,甲问:“若何还亡(máng)搞掂噢!” 乙答:“会duǐ ah no!荷包毋曾tién袋到!” 甲说:“真真隧对遇隧对!”
实际上,这里的duǐ,即是不稳定的感觉,是古汉语的一种发音形式。而且,“知”的发音也有类似的变化,从zī变成了dī。这句话中的"will duǐ ah no!"就是一种常用的口头禅,用来表达不安的情绪。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客家方言中如何通过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