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的元宵节传统:端午习俗的深度探究
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原大夫。陆河人称端午节为“过节”或“五月节”,它是陆河人的一个大节。在农历年中,五月时期正好处于三分之一,和春秋两季相呼应。除了在门口插艾草和洗午时水之外,陆河人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据说为了让鱼儿不毁坏屈原尸体,古人发明了裹粽子,并将其投入江水,从而引开鱼儿。这一做法至今仍然成为中国过五月节的一大特色,即所谓“粽子节”。然而,在陆河,这个故事并不完全适用,因为他们在五月间吃的是名为“粽粄”的食品,而非裹好的米团。
这种叫做灰水粽的食品,与常见的粽子截然不同,它类似于年糕,但又有所区别。制作灰水粽需要先从布荆树枝中提取香味,然后用这些树枝烧成地灰,再通过滤液得到橙黄色的布荆灰水。在五月初七前一两天,将这份特殊材料与糯米粉混合后,用平底锅炊制出熟透、色泽橙黄且带有淡香味的小块食物,这便是那美味的大众品——炊出的阳春小圆饼(客家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习俗,如关于早餐与午餐选择的问题,“做朝”或“做昼”,每种方式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不同家庭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庆祝。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祖先迁徙故事以及对抗战乱记忆被融入到这些活动中,使得每一次庆祝都充满了家族记忆和文化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传统活动态度逐渐淡化,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亲自制作 粮食,也失去了对于是否要过这个特别日子的激动心情,现在人们对于过年过节的情感变得更加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