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入道,从师潘师正,在中岳嵩山修炼多年。
司马承祯不仅精通符箓和金丹之术,还重视内丹说,他的主要著作是“坐忘论”,这部书阐述了“坐忘”作为合道重要契机的思想。在他的影响下,唐代道教发生了转变,这种内在修为的追求,对后来的五代、北宋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作用。
司马承祯曾被则天皇帝召入京都洛阳,并受到其赞美。然而,他坚持返回天台山隐居。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他被召入宫中,但仍坚持自己的修仙道路理,与睿宗讨论治国之道时,也展现出了无为而治的大智慧。
司马承祯与朝中的许多名士交往,如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人,他们共同形成了一股“仙宗十友”的圈子。当他离开京城时,有朋友如卢藏用劝留,但他坚定地选择回到天台山继续他的修炼生活。
开元九年(721年),玄宗再次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亲授法箓并赏赐丰厚。玄宗还询问延世事宜,但司马承祯只隐约答非所问,这些都显示出他超凡脱俗的境界和高深莫测的心思。
至今人们仍然认为玄宗得到了司马承祯的一些指导或许才能维持长达二十五年的安定统治,最终驾鹤西去。这位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被后人誉为唐代道德境界的人物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