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困苦,道士和广大人民向往过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如谭峭及其著作《化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谭峭,字景升,是泉州(今福建)人,其父谭洙是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闻名于地方。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小小年纪便有“神童”雅号。在邻里乡党间流传。
其父让谭峐应进士考试,但他不愿走官途路,而是独自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道书,并能过目成诵。他对父亲说要去游历京不远的终南山,最终决意不再回家。父亲见儿子长年在外,不归,便驰书责问令其回家,他就回书说明求仙学道:“茅君划为人子,亦辞父学仙,我峐慕之,冀其有益于父母。”
待他游历了北方各山后,他决意不再回家,只得以修身养性来答复父亲。此后,他立志入山学道,被嵩山师尊接纳开始了他的修炼生涯。他通过勤修苦炼达到了高层功夫,可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采晨露仙药餐松饵术维持生计,使嵩山师尊大为满意。
他在嵩山出了名,有时以酒为乐,在中常常醉醺醺地,无所不能象腾云驾雾般地无所不之。当人们以为他已经死去,但实际上他仍然活着,这种反常状态使人们不知如何是好。他穿着乌裘大衣夏天、绿布衫冬天,有时几日躺卧风雪中也不饮也不食,让人们当做冻死了谁知其实只是隐形而已。
他的父知道他在嵩山学道,因思子心切,每季都派家童到嵩山寻访,并带来了衣服和钱帛。每次收到这些东西,他十分高兴并且感激,还多多地赏给家童些钱物。但当这些东西用尽之后,他又回到原来的慈善行径,对贫寒的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直至散完所有财产。一旦有人询问此举缘由,他意味深长地说:“你能看着盗贼来偷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
有人说他疯狂,但这并未改变他的行为态度。他常常因没衣没食而高兴,对那些质疑的人吟唱诗句:线作长江扇 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不久后,又离开了嵩山南游衡山去了。
最后,在南岳深山内摆起炼丹炉经过三年的精炼终于炼成了金丹服下后能够入水不濡、入火不灌、隐形潜化。这一年秋季节中的金色光芒让许多人惊叹。在西游四川青城 山期间,与那里的自然结下了一份永远相伴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