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谭峭

道教发展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士与民众向往太平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如谭峭及其著作《化书》,表达了这一愿望。谭峭,泉州人,其父谭洙曾任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闻名。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小小年纪即得“神童”雅号。在父亲安排进士考试后,他不愿仕途而独自研读黄老诸子及道书,对这些书过目成诵。

决心游历终南山等名山后,他在嵩山定居学道,父亲虽责问但不能阻止。他以洁斋三日入嵩山为正式出家,并专修吐纳、胎息、导引和辟谷养生术。十余年后达到高层功夫,不食烟火,只靠采晨露仙药维持生计。

谭峎在嵩山有名,因酷爱酒精常醉痴,无论风雪,都能悠然自得。他父母频繁派家童送衣物和钱帛,但他将其慷慨解囊给贫寒之人,而自己却两手空空。当被问及原因,他意味深长地回答:“盗贼来偷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

有人说他疯狂,他则吟唱:“线作长江扇 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之后离开嵩山南游衡山,在深山炼丹三年后炼成金丹,可隐身潜化。此后的岁月中,他隐姓埋名,与世无争。而他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为千百年后的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