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研究对象的真实需求和意愿。就像一句古话所说,“危机也可能是生机”。我们不应该以我们的善意和保护传统的信念为借口,去限制那些愿意积极参与的青年学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表错情”。
仪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音乐表现形式,其研究正在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张应华(以下简称“张”)采访了刘红教授(以下简称“刘”),了解她对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状况的一些看法。
张:刘教授,您认为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会成为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他们过去在笼统的“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概念下进行田野考察和实际研究,与今天谈论到的更具体概念中的“仪式”相吻合。另一方面,有志于此领域的人士,如上海音乐学院设立的地标性项目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计划,都在推动着这个领域的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某个领域形成了热潮,就盲目地将所有现象都归入其中。而且,不能把任何文化现象都简单地定义为特定的仪式,这种泛化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一个事件是否具备特定的仪式性质,并且确定它是在什么程度上表达出非一般性的特征。如果没有这些标准化要求,那么一切都会变得模糊无边,最终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仪式行为。
总之,我希望大家能够保持批判性思维,不仅仅追求知识,还要关注其背后的动态与背景,以便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这门科学。在探索当下的中国道教十大名山时,也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