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不要太“自私”地用我们的善意和坚定去限制研究对象的真心情愿,可能会“表错情”。危机也许是生机。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参与了仪式音乐领域的研究,请就当前情况做个点评。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不敢说自己有资格或代表性来谈仪式音乐研究,但可以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为什么仪式音乐成为学术热点?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过去的传统或民间音乐研究与现在理解的更为广泛概念中的“仪式”相吻合。其次,是由如上海音乐学院等机构推动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如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些项目,这些都促成了热点形成。
虽然形成了热点,但在未来,要注意不能无原则地将任何现象归类为仪式音乐。因为,有特征并不一定就是特定的仪式。我们应该明确它是什么性质、范围内是否表达出非一般现象。这很重要。如果不确定,就会出现把每天例行事当成严肃认真的仪式进行分析的问题,因此不能泛化。我强调的是,“儀式”的标准、条件和要求必须清晰,没有这些,就不是真正的儀式。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