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深度、保护传统的同时,不能忘记研究对象的真实需求和积极态度。正如危机可能带来新的生机一样,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张应华:刘教授,您是当今仪式音乐研究领域的一位权威人士。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以及您认为未来该领域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刘红:我不敢说自己有资格代表整个学界,但我可以从自己的参与经历谈谈几点感受。
首先,我认为仪式音乐研究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我们过去关于“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理解,与现在所说的“仪式”概念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定义的“仪式音乐”,其含义较为广泛,它包含了神圣与民俗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民俗”这一部分,我们往往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则和秩序,这些规则与某些特定的活动或行为相吻合。而将这些有规则、有秩序的事物置于仪式之下,便显得具有某种特定意义。此外,还有一点是,有志于此领域的人们和机构推动,如上海音樂学院设立的儀式音樂研究所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过的一系列项目等。
然而,即使形成了热潮,我也提醒大家,不要无原则地扩展“儀式音樂”的范围,因为具备儀式特征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特指意义上的儀禮音樂。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問題——這個儀禮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它在什麼範圍內,到什麼程度上表現出非同於一般非儀禮現象?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無法確定它是一個特殊範圍,而是將一切都通通視為一種標準嚴肅認真的「儀禮」去進行分析與探究,那我們就會失去對「儀禮」的真正理解。我們應該強調「標準」、「條件」、「要求」,因為沒有要求,一切都變成了一種平常事,這樣便不再稱得上是真正的情境了。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