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历代道家代表人物在自然之中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仕途。二十一岁时,他从师潘师正,在中岳嵩山学习符箓、辟谷和服饵等修炼法术。潘师正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接着授予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著作。

司马承祯在嵩山修炼多年后,便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亲手构筑庐舍,并以“众妙台”为名。他在此地深入研究道家哲学,与其他修仙者结为“仙宗十友”,包括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造然和王维等人。

大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则天皇帝听闻司马承祯的大名,便召他入京,并亲自赞美他的功绩。在洛阳之前赴京时,则天皇帝特设宴会饯行。此后,他又被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命其兄承祎前往请他入宫询问有关阴阳术数的事宜。

司马承祯婉言谢绝留在京都,而是要求返回天台山。最终,他被赠予宝琴一张和霞帔一身,并由官员护送。当时,一百多位朝廷官员都写诗相赠,其中徐彥伯选出了二十多首优秀诗篇,并编纂成书《白云记》。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为其受法箓并赏赐甚多。在与玄宗的对话中,司마承祯阐述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使得玄宗也受到了启发,有人认为玄宗晚年的治国有助于得到了司马承祯的道力。这段历史便成了“终南捷径”的典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