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揭秘不爱说话的道长们背后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关于修道者的闲言碎语。这些说法通常基于对修道者生活的误解。许多人来到道观后,发现很多道长不太热情,不爱说话,甚至对于问题的回答简短而直接。这是否意味着这些道长都清高地不食人间烟火?答案是“非也”。

为了纠正这种误解,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修经验简单粗浅地说明:

一、 道长并不“冷”,他的热心肠你可能还有机会遇到。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从不笑的“冷面人”。这种情况与道长不爱说话有相似之处。“冷面人”并不是不会笑,是因为他们生性淡漠,只有在牵涉到自己利益时才露微笑。而同样,如果善信福主不断提问,如“你说没有师承就不能做法事,那么发明道教的人的是谁传授的?他们登坛做法是不是灵验了?”等类问题,不要说高真先师不回答,就是一般修行者都懒于回复,因为有些话只适合有智慧的人听,有些话只适合普通善信福主听,而有时候忽略那些“中二”和“杠精”的话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回应或者态度。

对于无法言说的秘密,必须保持沉默,因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清高”的称呼。但这不过是一种贬低修行者的泄愤之词,其理由不足为训。如果过多解释,就会失去无为的宗旨,变成有为状态,这在修行中大忌。

二、 道长遵守口戒律条。

你可能不知道,说得过多很容易犯戒律。在汉朝袁康《越绝书·内经九术》中就有一句:“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此即指出说话需要谨慎。此外,《老君说五戒》、《老君戒经》及《初真戒》等典籍,对于语言也有严格规范,比如《大道九戒》中的忠于君父、诚于人等规定。由于受到了祖师爷制定的诸多律条,所以宁愿被看作是不言语的“怪物”,也不愿破坏这些律条或影响自身修行。这也是不同于非修行人的最大区别。

三、 道长怕言多失责因果。

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万事通,每当涉及自己未掌握知识时,道长通常避免讨论,或是在讨论社会议题时,也尽量避免表达意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激动而失口,对他人的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承担起因果责任。在无形中造下的恶业,也要自我负责。此乃明哲保身的一种表现,与太上《道德经》的精神相符,即通过少言寡断来避免更多错误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