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第五章提到了一则著名的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常被解释为天地运行之道如同风箱,以空虚不断生发。然而,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我们常会思考:为什么道祖选择了“风箱”这个物体来比喻大道?
这问题看似无稽,但细究其意,我们可以将其重新表述为:“在道祖的语境和思想体系中,是如何构建起橐龠与大道之间关联性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橐龠本身开始。现代人可能会将橐龠翻译为鼓风吹火的器具或更直白地说是人工鼓风机。这种器具通过进气口吸入外界空气,再由人力压缩,使空气从出气口集中发射,以增强火势。这其中,“橐”和“龇”分别指的是动物皮制成的风袋和连接在上面的输风管。
先秦时期,中国冶铁技术发展迅速,而普通木柴燃烧温度不足以达到冶炼要求。在没有掌握冶铁技术之前,商周时代所用的金属器物主要是青铜打造。在历经数千年的磨难后,如今我们欣赏青铜器带来的美感,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它们软弱,不适合战争。此时人们才借助于橐龠增加火势,加热温度使得冶铁成为可能。
然而,道祖并非推崇它在冶炼兵器中的作用,而是在讲述一个典型物理变化过程,即固态转化为液态再转化回另一种固态。这是一个包含“化”的过程,在这里,“化”意味着形变、质变。
回到道教思想体系中去,可以发现橐龠之用之妙。当描述大 道时提出,大 道不可言传,可名可形的事物,但天地万物都是大 道生的。大 道催化万物自我相生,如植物生植物、动物生动物、人生人,这一生命过程称作大 道。此即所谓的大 生小 生,小 生又有小 的生命生成,此种生成命名曰 “化”。因此讲 “ 大 生”,实则是在讲大 如同吹出的看不见的风一样,不可把控却能使铁矿发生质变产生新事物、大 的运行使万 物间能生存不息。
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点,一般认为人们社会生活遇到的困难多半源于自己承载过重但找不到释放途径导致身体精神崩溃,这是理解 “ 化”的概念不透彻结果。而且,每一次念头就像是一种病,都来源于脑海中的一个念头。一念至诚百病消失,一念二心三心皆有水难消,只要正心正念,就能化解一切磨难;一念邪思就会迎来阻碍。在修行路上,我们就是自身的 橐 龄,最终是否能够实现金可成水或凝水成冰,全凭修行这一事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