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核心要义在《道德经》中被道祖以“道法自然”简明扼要地表达。人们解读“自然”的时候,往往将其理解为顺应自我本然、符合自我之道的行为。这是字面意义上的解释,意味着每个人都蕴含有道性的本质,只有言行符合内心真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然而,这种理解虽正确,但不同层次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人遵循历代祖师的教诲,从而逐步磨炼心性的不足,以达到圆通本性的境界;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在日常生活中顺从自己的性子,不加控制欲望,却仍以“真”来做掩饰。实际上,这种放纵并非真正的真,而是一味误把假当作真来修行,最终只能陷入轮回,不得安宁。
谈到真精神,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什么是真的,以及真的精神又体现在哪里。其实,它涉及对本质和表现形式的深入思考。
关于什么是真的问题,或许不能简单地从对“道法自然”章句阐述中得到答案。虽然祖师提倡一致外在行为与内心本质,即为真一不二,但这只是浅层次或说“不假”。一个人所想所说的,如果不加限制,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放纵。而我们口中的那些追求,便只是一时快乐。此时,“这样的‘真’和普罗大众营营追求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修行中的“真”,并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符合自己想法,更应当让起心动念符合于大 道。这便是以道佐人和以人御道之间的区别。
此处,还需要明确另外一个问题,即即使人人含有道性,我们却无法主宰自身之因,因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常常给予自己的因附加错误念头,比如认为只要保证不会伤害他人和社会,就可以算作合乎大 道等等。这与先天的大理相悖了。
这里,并不是要辩论后天文明是否合乎大 道运行规则,而是在修行上探究先天大 道 本源。一句话,就是明白万事万物运行基本规律是什么样,又如何运作表现出?明白这一逻辑,也才能明白大 道 在我们生命社会中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不论观察还是观空,当把外在欲望转化为内在思考,我们才真正踏上了修行这条路。
莫轻易言:“生活就是修行。”因为只有作为有知者去反观生活,你才能发现每个人每件事上的 大 理,从而为你的修行提供借鉴;但若只是生活的一员,被红尘裹挟前进,此时甚至连保障自己的生活还难保,又怎能去从生活提炼更高级别的心灵?
须知,我们太多太多的人(包括你我这样凡人),只不过是在尽力抵抗欲望伤害而已。但我们称之为“修行”的斗争,其胜负尚未可定待到发觉一切心皆是一切念,一切念皆为一切欲的时候,再去寻找何谓“真是”,或许才能够明白,大 Dao 所说的 “ 真”,不过是在让我们懂得因果并且不负因果。而如果你口口说着因果,却又迷失于因果,那恐怕只是掉入了一片假象中,假作真时亦成假罢了。
所以,“真”,不是一种自诩,是与天地万物相融的大理。在修身,更不是纵欲借口,而正好是把戒定自身作为合理第一步。如果连这个第一步都不愿意走,甚至还要反驳它的话,那么,与天地 大 理 相融 的 “ 真”最后也只能成为庸俗世界里的传说了。(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