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402),东晋五斗米道的著名道士和起义军领袖。他出生于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内),家族世代奉行五斗米道,受永嘉南渡后的世族影响。他的叔父孙泰曾是杜子恭的弟子,后来继承了杜子的道法,并因其深邃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而受到尊敬。
在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王恭之乱爆发时,孙泰以讨伐王恭为名秘密聚集一千多人准备起事,但最终被司马道子父子诱杀。孙恩逃到海岛上,与数百名信徒一起决心为叔父复仇。在隆安三年,他趁着民心浮动的情况下,从海岛发起反叛,最终攻克上虞、破会稽,并杀掉会稽内史与五斗米道门徒中的王凝之。
随着更多郡县响应,孙恩所率领的起义军迅速壮大至十万人左右,并占据了会稽八郡。他自称“征东将军”,设立官职,将追随者称作“长生人”。他向东晋朝廷提出诛杀会稽王道子及元显父子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
为了镇压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量政府部队被派往浙东地区,其中包括谢琰率领的大兵团。在战斗中,一些妇女甚至将婴儿装入囊袋投入水中,以此表示愿意先去仙界,而后夫君跟随。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年的时间,在期间有许多血腥与牺牲。直到元兴元年三月(402年),由于给养短缺、疫病流行以及对抗不断加强,加上自身阵营内部矛盾,不得不面对失败,最终自沉海中。他的死使得五斗米道信徒认为他已成为了“水仙”,并有百余人跟随他进入水中。
然而,这场由孙恩领导的小小天地并不轻易就此结束,他妹夫卢循接管了残留力量继续战斗,最终在义熙七年(411年)失利。这次事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南北朝时期对宗教信仰的一系列变革。此外,《隋书·经籍志》记载了一本关于孙恩生活和思想的《孙恩集》,但现已遗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