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中,以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的《道藏》浩繁,初学者难以入手。非教内人士,只想对道教思想了解,便应先读道祖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首要圣典,《道德经》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无可比拟,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开创了中华几千年修行、悟法之路。
然而,由于老子的时代久远,与现代理解存在差异,使得《道德经》的内容对现代人来说似乎难以理解。尽管知道其重要,但如何解释这部经典,人们却又难以一致地概括其思想主旨。这可能是由于古今言语思维差异,以及“道”本身介于可说与不可说的状态。
其实,《 道德经》所讲的是什么,并不需要回答的问题。文章分为“道篇”和“德篇”,核心点在于“道”与“德”。首先,“何为‘ 道’?”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便老子也不能解释清楚。但我们并不追问这个问题,而是探讨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无限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生死皆无的存在。而这种事物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未知或不可知,因为它超越了所有人的认知极限。
注解老子的另一部著作《文始真经》(即《关尹子》)提到,“天天地地者”,指苍天大地需要有命名者的存在,这个命名者就是人类。在人类出现之前或者没有社会文明意识之前,天地早已存在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这背后的规律性,就是我们赋予名为的“ 道”。
这样就引出了两部分要素:“ 道”和 “ 德”。 “ 德” 是 “ 道”的表现形式,是可以触摸到的现实世界。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 “ 德”的时候,我们借助他们的言行行为来衡量。当言行合一时,他们具有 “ 德”,反之则没有。外在的 “ 德”,是内在 的 “ 道”的体现。
通过照射阳光使石头变热,我们感知到了事物外在变化( 传递了信息),进而推断出内在规律(学习了知识)。因此,当读 《Dao De Jing》,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在研究字词用法,更是在通过对主旨的大意理解,从而提升自己观察他人与他物方式。
" Dao " 在你我之间,也在地球上的万物之间,它从前就有的名字,而不是后来的名字,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改变了,所以我们所认识到的 " Dao" 在形式上好像产生了一些改变。而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我”。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不必纠结于小小区别,而应该看到万事万物的一样性,如同南华真人的齐物观一样。如果只见小我,却错失了大 " Dao" 的修行,那就是最大的错误之一。此诗曰:“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能明白此理,则原谅吾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