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这两者,我们发现“无为”意味着万事万物自然发展,不强求,这也是道教提倡“清静”的核心。然而,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可能会误解这种思想是消极的,是与现实背离。
细读《道德经》,我们发现每次提到“无为”,都是伴随着“为”、“教”、“化”的关键字。这表明,“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信奉者的自我实现全民道德水准提升的社会目标。
因此,“无为”可以视作人间的大有,为实现教化而努力。玄妙的是,有与无相互生成转化,与阴阳思想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对大众来说,现实意义上的则是对出世入世选择的看法。
究竟是隐于世外逍遥,或向苍天争命?又或许世俗生活中也可展现出一种错愕,但这使我们意识到人们对隐世主旨印象深刻,以至忽略了教中亦含入世因子。
知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指出,道教理想境界具有双重性:隐于现实、显于理想;既要建立公平有序世界,又要修身养性、去奢去泰,不让私欲驱使。
修行最终落脚于现实生活,使此生的人间做好,即最佳的一场修行。而神仙之境,则是在内心本质上保持同样精神特点——超脱自在,不被物累。凡夫修行成为隐者,而隐者则追求仙真,上升层次递进,而合于道真,则回归真性。
度人的宗旨便是在收回外化的心神,从显归于隐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些人终生未能明白。此生的修行大义何在,也应留给个人自我思考,用尽一生的故事去得到独属于自己的答案。最后,最重要的是,修行如饮水,冷暖自在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