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中,以《道藏》为代表的三洞四辅十二类,构成了浩瀚的卷帙,对于初学者而言,阅读之门犹如深渊。若非教内人士,而是对道教思想有所兴趣,那么首推《道德经》,这部五千字的真文,是老子智慧的结晶。
作为道教最重要的圣典,《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开创了中国几千年的修身养性、悟法寻常思辨先河。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人沟通时,其语言和思想往往存在差异,使得很多读者在面对《道德经》时感到难以理解。
尽管知道其重要性,但要问《道德经》究竟讲什么,却如同用万言阐述却又无法简洁概括。这种现象既源自古今语言与思维间隔阂,又因为“ 道”自身即处于可以说与不能说的边界上。这就让人们陷入对“ 道”的迷惑,从而错失了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道德经》的中心点就在于“ 道”与“ 德”。首先,“ 道”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老子也没有明确解释过。而我们应该追问的是,“ 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老子讲,“ 道”是先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广泛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它几乎可以看做是无生无死的事物,这样的事物只能近乎于无极限、无生死。
接下来,“ 德”。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感官能动性的理性思考得到体验到的外在事物世界。“ 德”,就是我们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 “ 道”的工具。当人的言行一致,内外合真,那么他便具有 “ 德”。如果言行不一,那么他便缺乏 “ 德”。
最后,我们应从 《道德经》 中读出自己的修行道路。在这部著作中,不仅学习到如何看待自己,也学会如何看待他人和自然万象。在这里,我们发现虽然形式改变,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只不过是我自己认识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正是修行中的最高境界——齐物化一切,让小我融入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