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道长你说道为什么要生万物怎么理解无欲则刚正是天地之妙用_道教文化 - 天然道观

道教的根本信仰,以大道为宗旨,在其教义中常有“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的说法。有一位信士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道来生成万物?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荒谬,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和日常认知中,我们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这是自然而然且无可争议的事实,即便很多人从未对此提出质疑。

《道德经》中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是从一种状态——即一——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产生和气,从而衍生的天地万物。如果这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那么就不需要去追问为什么。正如我们现在理解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宇宙从一个奇点大爆炸产生的结果,这个奇点为什么会爆炸呢?这样的反问似乎为“道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认为一切都是自然演化,从先天的大道到我们现实世界的过程,是既是“生成”的过程,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这里已经指出了思考上的陷阱,即把“道”看作是一种具有明显生命功能的实体,而不是抽象概念。因此,“道”生成万物,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通过父精母血形成新生命的具体意义。在这里,我们探讨两个关键概念:首先,要确定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其次,要了解如何理解“ 道之所以能生成万物”。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棘手。根据历史记载,大约五千言传世,其中核心意图只有两个字:“德”与“度”。在古人的语境中,他们将这两者视作本与迹之间的关系。而今天,当一个人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时,我们称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而修身养性、悟透真理,就必须通过德行来体现出来。这意味着对待这些基本的问题,人们必须基于对"何为' 道'" 的深刻理解进行思考。

《老子》的著作表述了这一事务存在感,却又不可捉摸,如同虚幻般模糊。不仅如此,它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命名它,所以称之为强名曰" 道 "(名称)。这意味着" 道 "与我们所见所触的一切不同,它虽然存在却难以被捕捉或表达;虽然没有实际形态,却能在每一事务间体验到一种神秘莫测的地位。针对" 何谓 ' 道 '" 这个问题,《老子》给予了非常直接答案:

虽然将其称为" 存在 ",但这种存在并非具象形式,因此只能被领悟,不可占有。

与众多事务相比," 道 "具有抽象特征,因此被称之为" 无 ",但这种无并不独立存在,只是在依赖于众多事务中的某些东西才能成立。这就是说,有必定伴随着无,有则需借助于无。此外,与众多事情相关联的是空虚,无关乎是否真实,是因为有的缘故才有,无则无法孤立自存。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 有 从 无 中 生 出 来 的 概念 是 说 一 切 事 物 都 是 从 空 间 中 诞 生 而 成 的。但如果用这个逻辑推断,又会接着问,这个原本空洞的地方,为何突然诞生出有呢?

这个问题其实正面临相同的问题陷阱—那就是假设起始点为空白,然后询问怎样可能发生了转变。“没有后面出现‘ 有 ’”,简直是一场迷雾般难以捉摸的情景。一旦涉及这样的疑惑,那就会再次遇上原初疑惑 — 为什么要制造起始点呢?

对于这些疑虑,可以简单地解释如下:男女结合育儿,一颗种子成长成为植物,一人站在光下投射影子的过程,都涉及到了 “ 有 ” 和 “ 新 ‘ 有 ’ 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然而,这些新生的都各自拥有不同的身份,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而非完全重复或简单拷贝。这条内心联系,便代表了那个未见、闻觉不能触摸到的、无法占有的东西 —— 它便是叫做 “ 道”。

最终结论就是:并不存在一个叫做 “ 大师”的单独力量去创造所有事情,而是在整个宇宙里,每件事都一直正在不断改变,并进步成新的形态。这一切变化进程本身,就是那份能够带来改变和新生活力的力量 ——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将所有这些改变进程描述出来,并赋予它们哲学意义,则就成了谈论关于 “ 道”。

不过,如果只考虑客观世界,没有主观认识的话,就好像失去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心灵能力一样 —— 那么修习学习或者寻求超越自己限制,就不会再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