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信仰,以大道为宗旨,在其教义中常有“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的说法。有一位信士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大道去生成万物?这个问题看似荒谬,但却触及了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与思考。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大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无需质疑的事实。甚至有些人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一点,视之为理所当然。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阐述了大道是原始的一性状态,从其中产生阴阳二气,再通过阴阳交融产生和气,并最终演化出天地万物。如果一切都是自然演化,那么就不必追问“为什么”。
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现代科学理论,比如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那时的奇点为什么会爆炸呢?这样的反问似乎为“ 道生万物”的观念提供了一种解释,即一切都是自然演进,从先天的大道到现今丰富多彩的地球世界,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同时也是自然变化结果。
这里我们已经指出了探讨“ 道为什么要生成万物”这一命题中的误区:首先,“ 道”并不是具备明显生命力功能的实体,而是一种比喻,用来描述大道将其本身延伸至各种形式的过程;其次,“ 生”字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抽象概念,与我们日常理解中的具体生物发生之间有着本质差异。因此,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如何定义“ 大道”,第二个则是怎样理解“ 大道生成 万 物”。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大约五千年的传世文言,其中心思想只有两个字—— “ 道”与 “ 德”。在古代语境中,将 “ 德”视作 “ 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将 “ 道”作为内在本体,所以称它们互为本与迹。这意味着人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人是否具有品德,就可以用来衡量他是否具备了这种被称为有 “ 道”的状态。而修行这条道路,也必须从品德开始进行。
《老子》中提到,大事若小事办,小事若废,恍恍惚惚,如同存在又如同不存在一样。大约发现了这样一种事态后,又不知道该如何命名,所以就叫做强名曰 “ 道”。这是说,大大的东西,不像其他任何可见可摸的事物,它既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既能感悟到,却又无法把握;既没有形状,却能体现在每一件事上。大约对于询问什么是 " 大"的问题,就给出了非常直接且清晰的答案:
第一,它虽然被称作 " 存"(即存在),但并非某种可以触摸到的实体,因此只能领悟不能占据;
第二,它不同于所有具体的事务,是一种抽象性的形态,因此被称作 " 无"(即虚无),但这个 " 无" 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在依赖于所有具体的事务之上的 " 有" 中诞生的。
因为有 " 有" 才会出现 " 无"; 因为有全世界之所以才能谈论无。
因此," 有" 是真的真实、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它是一种能够感觉到的物理性的存在;" 无" 则只是感悟上的状态,没有物理性。(毕竟,物理就是一种真正有的东西)
从此可明白,由于一切事务皆来自虚无,只不过这虚无就是从有转变成新的有的方式。这正好符合那样的比喻,即由空白纸上写下文字,由空白空间里站立的人,以及由光影相辅相成构建出的影子等等,每一次创造都像是新生命、新词汇、新想法诞生的瞬间。但这些新生命、新词汇、新想法并不复制原来的样子,它们各自独特,都拥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和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内在地不可见、不可听闻、不可捉摸但是却影响着周围环境关系,这便是那个隐藏起来但是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变化和更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一切事情。而这个变化,一定要以不变应变,因为它才真正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总结来说,我们修行,最基本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位置,使得短暂的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珍贵。这正是我提出这样的命题目初意图所在。(文章作者:高璟)